三、(15分)
5.(15分)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列各題。
(一)
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。
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;冰,水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繩,以為輪,其曲中規。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,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,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無過矣。
(節選自《勸學》)
(二)
善學者,師逸而功倍,又從而庸之。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,又從而怨之。善問者如攻堅木,先其易者,后其節目,及其久也,相說以解。不善問者反此。善待問者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大者則大鳴,待其從容,然后盡其聲。不善答問者反此。此皆進學之道也。
(節選自《學記》)
(三)
夫明《六經》之指,涉百家之書,縱不能增益德行,敦厲風俗,猶為一藝,得以自資。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身耳。曰:“積財千萬,不如薄伎在身。伎之易習而可貴者,無過讀書也。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,見事之廣,而不肯讀書,是猶求飽而懶營饌,欲而惰裁衣也。
(節選自《顏氏家訓•勉學》)
(1)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
A.雖有槁暴槁:枯
B.金就礪則利就:接近、靠近
C.又從而庸之庸:歸功
D.先其易者,后其節目節目:項目
(2)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,相同的一組是
A.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,則恥師焉
B.又從而怨之 不知東方之既白
C.叩之以小者則小鳴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
D.是猶求飽而懶營饌 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
(3)與例句的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
例句:此皆進學之道也。
A.當其南北分者,古長城也
B.月出于東山之上
C.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
D.蚓無爪牙之利
(4)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,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
A.父兄不可/常依鄉國/不可常保/一旦流離無人/庇蔭當自求諸身耳
B.父兄不可/常依鄉國/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/庇蔭當自求諸身耳
C.父兄不可常依/鄉國不可常保/一旦流離/無人庇蔭/當自求諸身耳
D.父兄不可常依/鄉國不可常保/一旦流離無人/庇蔭當自求/諸身耳
(5)對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與分析,不恰當的一項是
A.第一段文字中,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,繼而論述了學習在提高人的素質等方面有重大意義。
B.第二段文字中,作者提倡在求學時,要做“善學者”和“善問者”,這樣就能更有效地解決學習問題。
C.第三段文字中,作者強調容易學會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藝就是讀書。廣泛涉獵書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。
D.這三段文字,圍繞“學習”的話題,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發。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對比論證。
答案:
三、(15分)
5.【解答】(1)D.節目:樹木枝干交接處的堅硬而紋理糾結不順部分。譯文:要先從容易的部位開始,然后再砍伐堅硬的關節處。
(2)D(A.介詞,比/介詞,對于。
B.代詞,他;/助詞,主謂之間,取消句子獨立性。
C.介詞,用/介詞,在。
D.連詞,均表轉折。)
(3)例句:判斷句,“……也”表判斷;譯文:這都是進學的方法。
A.判斷句,“……者……也”表判斷;譯文:在它的南北分界線上的,就是古長城。
(4)C
(5)D.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論證。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對比論證。
譯文:
(一)
君子說: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。
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,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由水凝結而成,但比水冷。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,用火烘烤使它彎曲,把它制成車輪,木材的彎曲程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。即使又曬干了,木材也不會再挺直,是因為火的烘烤使它彎曲成這樣。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直了,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,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、省察,就能見識明達,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。
(二)
善于學習的人,老師輕松而效果加倍,學生又歸功于老師;不善于學習的人,老師辛勤而效果減半,學生又埋怨老師。善于提問的人,好比攻伐堅硬的木材,要先從容易的部位開始,然后再砍伐堅硬的關節處,等到時間一長,木材就脫落分解了;不善于發問的人正與此相反。善于回答問題的人,好比撞鐘,用小的力氣敲打,鐘聲就小,用大的力氣敲打,鐘聲就大。從容不迫地敲打,鐘聲就漸漸止息;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正與此相反。這都是推進學習的方法。
(三)
通曉《六經》要旨,涉獵百家著述,即使不能增強道德操行,敦促勸勵世風習俗,也仍然不失為一種才藝,可借此自謀生計。父親兄長是不能長期依靠的,家鄉邦國不能常保無事,一旦流離失所,沒有人來庇護資助你時,就該自己設法了。俗話說:“積財千萬,不如薄技在身。”各種技藝中最容易學會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,無過于讀書。世人不管愚蠢還是聰明,都希望認識的人多,見識的事廣,但卻又不肯讀書,這就好比想要吃飽卻懶得做飯,想要身體暖和卻又懶于裁衣一樣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