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專題復習學案1——《勸學》
[復習目標]
1.積累“絕、假、望、用”等實詞,“而”等虛詞。
2.熟練背寫,準確翻譯全文。
[教學流程]
一、解釋加點的詞語:
(1)勸學( ) (2)雖有槁暴( )(04浙江)
(3)學不可以已( )(12年全國卷:奮力大呼,得賊乃已。)
(4)木直中繩( )( )(14年大綱卷:交通貴戚,吏莫敢繩\\\\14年福建卷:繩吏之法尤峻)
(5)金就礪則利( )( )
(6)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( )
(7)君子生非異也( )
(8)風雨興焉(10浙江) ( )
(9)故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( )
(10)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( )( )(者:14年安徽卷)
(11)登高而招( ) (關注高考:13年山西:登景泰二年進士)
二、一詞多義
假1.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于物也( ) 2.以是多以書假余 ( )
(關注高考 :①12年北京卷:聞君義甚高,愿假榻。 ②13年湖北卷.諸貴假以勁弓 )
3.乃悟前狼假寐,蓋以誘敵 ( ) 4.愿大王少假借之,使得畢使于前( )
5.假令伏法受誅,若九牛亡一毛 ( )
絕 1.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( ) 2.忽然撫尺一下,群響畢絕 ( )
3.以為妙絕 ( )
4.佛印絕類彌勒( )(12年湖北卷:絕難乘,少能騎者。)
5.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( ) 6.余音裊裊,不絕如縷 ( )
7.請息交以絕游( ) 8.不如早與之絕 ( )
9.則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( ) 10.絕云氣,負青天,然后圖南( )
而 1.某所,而母立于茲(06遼寧)( )
2.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(07山東)( )
3.微波入焉,涵淡澎湃而為此也( )
4. 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( )(14年天津卷: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。)
5.吾攻趙,旦暮且下,而諸侯敢救趙者,已拔趙,必移兵先擊之( )
6吾嘗終日而思矣(04湖南)( )
7倚歌而和之(10浙江)( )(14年安徽卷:臨清流而賦詩)
8吾嘗跂而望矣 ( )(12年山東卷:我騰躍而上)
9蟹六跪而二螯 ( )
10所謂忠者不忠而賢者不賢也(06湖南)( )
11.夫趙強而燕弱,而君幸于趙王(08天津)( )
12.青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( )
13.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 ( )(關注高考 :①12年山東:以為華而
少實 ②13年山東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14年浙江:使天下之人不敢言,而敢怒)
14. 朝濟而夕設版焉(11.山東)( )
15.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(11.江西)( )
16. 信而見疑(09山東))( )
17. 人非生而知之者(09四川)( )
18. 爽籟發而清風生(10湖南)( )
19. 卒廷見相如,畢禮而歸之(09天津)( )
三、翻譯句子:
1. 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;冰,水為之,而寒于水。
2.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,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3.故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, ,(13.天津) 。(13.山東)
4.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
5.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
四、名句默寫:
(1)《荀子勸學》以蚯蚓為例,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,堅持不懈;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:“ , , 。”(14年全國大綱卷)
(2)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 ; 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(14年浙江卷)
(3)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 。(14年福建卷)
(4) ,而神明自得,圣心備焉。(14年四川卷)
(5) ,不能十步; ,功在不舍。(14年遼寧卷)
五、拓展閱讀:
用斜線(/)給下面短文斷句,然后翻譯全文.。
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鵲 請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 已 也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鵲 扁 鵲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與 知 之 者 謀 之 而 與 不知 者 敗 之 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。
六、寫作空間
(1)收集與“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”意思相近的詩句。
(2)積累有關“思與學”關系的名句。
(3)“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于物也”請聯系實際舉例。
文言文專題復習學案——《勸學》
[教學目標]
1.積累“絕、假、望、用”等實詞,“而”等虛詞。
2.熟練背寫,準確翻譯全文。
[教學流程]
二、解釋加點的詞語:
(2)勸勉、鼓勵 (2)即使(3)停止、廢棄 (4)合乎 墨線(14年大綱卷:制裁、約束)
(5)金屬制的刀劍等;靠近,接近 (6)強.這里指聲音宏大;彰:清楚,此指聽得清楚。
(7)通”性”,資質,稟賦 (8)相當于”于是”,在那里 (9)古代的半步
(10)托身、安身 語氣詞,用于主語后,用于引出原因、解釋等(者:14年安徽卷)
(11)登上(升職)
二、一詞多義
假 1.借助 2.借 3.假裝 4. 寬容 5.假如
絕 1.橫渡 2.停止 3.極 4.很,非常 5.與世隔絕的 6. 斷絕 7.斷絕 8.絕交
9. 斷絕 10. 穿越
而 1.你的 2.遞進連詞,并且 3.因果連詞,因而
4—5. 假設連詞,如果 6—8連詞表修飾 9—11連詞表并列
12—16 轉折連詞,卻 17—19 順承連詞 就
三、翻譯句子:
1. 靛青,是從藍草中提取的,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;冰,是水凝結而成的,卻比水還要寒冷。
2.木材筆直,合乎墨線,(如果)用火烤使它彎曲把它做成車輪,(那么)木材的彎度(就)合乎圓規的標準了,即使再干枯了,(木材)也不會再挺直的原因,是用火烤使它彎曲,使它成為這樣的。
3.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,金屬制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,君子廣泛地學習,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,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,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。
4.借助車馬的人,并不是腳走得快,卻可以到達千里遠的地方。
5.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,強鍵的筋骨,卻能向上吃到泥土,向下可以喝到泉水,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。
五、名句默寫:
(6)《荀子勸學》以蚯蚓為例,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,堅持不懈;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:“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”(14年全國大綱卷)
(7)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(14年浙江卷)
(8)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 。(14年福建卷)
(9)積善成德 ,而神明自得,圣心備焉。(14年四川卷)
(10)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 ,功在不舍。(14年遼寧卷)
五、拓展閱讀:
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/示 之 病 /扁 鵲 請 除 之 /左 右 曰/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/ 除之 未 必 已 也/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/君 以 告 扁 鵲/ 扁 鵲 怒 而 投 其 石/ 曰 /君 與 知 之 者謀 之/ 而 與 不 知 者 敗 之 /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/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/
譯文: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,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,扁鵲建議及早醫治,可是國君的近臣說:“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,眼睛的下面,未必能治好,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,眼睛看不明。”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,扁鵲很生氣,扔掉他手中的石針,說:“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,又同無知的人一道討論,破壞治療。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秦國的內政,如此下去,君王的一個舉動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。 |